2021年2月15日,环球日报记者张明勇在莱州市采访莱州市周易分会会长邓迈先生,就现代社会的慈善事业如何发展彼此进行了深入交谈。
现代为了构建和谐社会,慈善事业的发展必不可少,它对于净化人的心灵、分担社会救助压力、引导慈爱良善风气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邓迈先生为慈善爱好者,也身为宗教人士,他倡导日行一善,提倡慈善风气要从“三小”开始。
哪三小呢?三小:从小孩开始培养、从小事开始做起、从小圈子开始引导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千里之堤也溃于蚁穴。
以前社会上有一种现象,认为富人就该多捐款,穷人就少捐款;明星多捐款,普通人少捐款;领导多捐款,下属少捐款。
张明勇就此提出疑问,中国堪舆实战导师邓迈先生认为:慈善,顾名思义,首要明白慈悲的意义。慈为施予人快乐,悲是拔除他人之困苦,都要从内心真正发起慈悲心。富人的钱也有他们的用途,企业养活了成千上万人也是为善,明星宣导正能量也是为善,领导给人正确方向也是为善,宗教人士给浮躁的社会一处精神的净土也是为善,归元性无二,方便又多门,每个人的慈善方式是不一样的。
慈善不可以用地位高低、身份贵贱、钱财多寡来衡量,要以内心和能承受的范围来实现,从小事慢慢做起,逐渐扩大自己的心量。
如:每天给公益基金会捐一块钱、十块钱、一百块钱等是财布施,一个月放生几次是无畏布施,印刷和流通善书籍善文章是法布施,这些都是可行的途径,从小做起,每天发一个善念多个善念,人间就会少去很多的纷争。
现代随着慈善体系的建设,在培育人们的慈善意识之余,还得多注意慈善环境的净化,因为慈善环境也有优劣之分,好的慈善环境会建立人们对慈善事业的信任。
诸如网络上的各种慈善信任危机,也暴露出慈善环境需要有迹可循、有法可依、有责可追,这些问题首要上层建筑稳固。人们也能通过完善的慈善体系培养出慈善意识,要全社会去共同推动,社会风气变得良好,这些富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得到提升,整个社会的自我责任感提升了,才会对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裨益。
推荐阅读:河津网